新时代为高校“三全育人”赋予新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更为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创新发展、深入推进赋予了新内涵。 1. 高校“三全育人”要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要义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其他工作。学校办得好不好,能力十分重要。因为学校实际上生产的是未来、是人才,为未来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人才培养能力就是学校的生产力。因此,高校“三全育人”工作要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要义。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关键。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进教师教育与培训,激励教师潜心教学、终身从教,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 2. 高校“三全育人”要突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个关键环节 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将取得重要进展,我国将迈入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行列,人才供给和高校创新能力将得到明显提升。工业4.0时代呼唤新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创新育人方式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的突破口。因此,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就要突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个关键环节。将创新育人方式作为突破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育人生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推进“互联网+教育”,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更加优质、泛在、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不断拓宽教育发展新空间。 3. 高校“三全育人”要紧扣“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个根本使命 “十三五”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教育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要求教育在创新发展上要有更大的作为。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这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培养什么人,赋予了新的内涵。《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建设任务中明确指出,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就要紧扣“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个根本使命。把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核心。更新育人理念,发展素质教育。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各类人才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全面提升。 构建全程、立体、动态的“生涯导航”育人体系 太原理工大学在总结多年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赋予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新内涵,科学构建起全程、立体、动态的“生涯导航”育人体系,形成系统性、立体化、全方位的“大育人观”模式。 “生涯导航”育人体系,从横向平台上注重学生全面提高和成长发展需要,将育人目标分解为“四个模块”:价值塑造、身心健康、职业发展、创新素质,通过“多育并举、多元培养”,从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板块、软硬件内容建设上做到内涵丰富、机制保障、协同发力;从纵向阶段上区分不同年级的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强调“立足全面、有所侧重”,划分为“我与大学”“我与社会”“我与职业”“我与未来”四大主题,提供体系化育人项目,创建多样化实践平台,给予学生更多立体化选择。教育计划从协同育人平台、不同年级的特点和成长任务的阶段划分等四纵四横、多个维度深入实施,激发教师、学生“双主体”能动性,立体构架起“多元化、多层次、多环节”的目标导向体系,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到显著提升。 “生涯导航”育人体系搭建起四纵四横、多个维度的“三全育人”途径。通过创建“导”与“航”协作系统,激发“双主体”内生动力,汇聚全员育人合力,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倍增效应,有效促进了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全员育人:通过充分调动师生“双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育人过程中师生“导”与“航”的作用协同推进,激发“双主体”创新实践的内生动力,营造人才成长良好生态环境,汇聚全员育人合力。发挥教师“导”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置教师育人工作量、育人成效纳入教师职称评聘条件、推行教师兼职班主任制度、奖励优秀指导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等措施,有效激励教师进入第二课堂,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发挥学生“航”的主体地位。通过健全完善学生实践平台、实行自主实践学分制、建立自主实践管理系统,保障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高效运行。 全过程育人:通过打造“思政课堂”“课堂思政”,优化组织成长空间、聚焦育人效果端,凝练特色育人品牌、建立育人基地,形成引领有力的矩阵化全过程育人特色。第一,通过突出制度引领、完善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课程建设,构建起以思政课程为引领、以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为依托,全程、立体化的全课程育人体系。第二,深入实施基层党建“三项工程”,即党组织引领工程、党支部工作创新计划、党员党性锤炼工程,以项目制推进党建创新,强化党组织功能。第三,在山西省率先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研究传播平台。建立了思政工作示范基地,全景展示学校“三全育人”举措与成效,成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基地,被授予“山西省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启动“双十工程”,学校每年出资100万元,重点建设10个思政教育基地和10个学生素质培训教育中心。 全方位育人:通过育人资源整合优化,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有效衔接第一、第二课堂,构建起全方位协同育人平台。一是开放实验室、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