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振兴本科教育,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能力,根据《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以及江西省教育厅《关于转发〈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的通知》(赣教高字〔2018〕70号)的要求,结合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转型发展方案以及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整改实施方案,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准确把握本科教学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以本为本,以“四个回归”为基本遵循,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着力推进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建设目标
争取五年内,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四个回归”,初步形成有学校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标志性办学经验和改革成果,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
三、重点内容及责任分工
(一)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1.建立上下贯通、多元参与的运行机制。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多方参与、各级党组织上下联动、党政齐抓共管”的大思政格局,构建“一目标两转变三联动四结合”三全育人机制和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教育长效工作机制,不断不断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牵头部门:党委宣传部
协同部门:学工部(团委)、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各二级学院
2.实施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工程,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案、进课堂、进活动、进头脑。多渠道立体化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依托“智慧教室”“VR思政教学与研究中心”等教研平台,实现思政课堂教学的线上线下、虚拟与现实相结合。
牵头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
协同部门: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团委)、教务处、各二级学院
3.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增强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过程中,着力推动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主渠道,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道,都突出立德的价值,所有教师都要挑起“思政重担”。在课程思政新理念指导下,对教学体系、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牵头部门:教务处
协同部门: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团委)、教学质量评估与督导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各二级学院
(二)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1.加强课堂教学建设与管理。全面落实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修订完善课堂教学建设和管理的相关规定。认真查找课堂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严管、严抓教学秩序,制定整改措施,把从严管理的规矩立起来、把课堂教学建设强起来、把课堂教学质量提起来。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大力推广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以及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微课、慕课开发和使用工作。鼓励教师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技巧,规范课堂教学建设管理,形成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两于抓、两于硬的教学改革局面。精心打造“金课”,坚决淘汰“水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实施精品系列课程建设工程。重点建设省级及以上级别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公共基础课改革示范课、精品专业基础示范课、专业课核心课示范课、新通识教育示范课等。每个二级学院培育1-2门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课程。
牵头部门:教务处
协同部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教学质量评估与督导中心、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各二级学院
2.加强学习过程管理。严格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修订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自2018级起,不再对因课程考核不及格不能按期毕业的学生组织“清考”,凡经补考仍不及格的课程必须进行重修。建立学籍预警管理办法,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不良情况,及时提示、告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牵头部门:教务处
协同部门:学工部(团委)、学生就业与事务处、教学质量评估与督导中心、各二级学院
3.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管理,修订完善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由选题、开题到答辩的全过程管理,严格监控各个环节的实施,建立健全盲审制度,严肃处理抄袭、伪造、篡改、代写、买卖毕业论文等违纪问题,确保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质量。鼓励学生根据专业特色进行毕业作品创作,教师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毕业作品,对优秀毕业作品进行表彰和奖励。
牵头部门:教务处
协同部门:教学质量评估与督导中心、各二级学院
4.着力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课程所占课程数量的比例,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与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充分发挥校内实验室、校企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的功能,保障学生实验实习实训质量,切实增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
牵头部门:教务处
协同部门:学生就业与事务处、学工部(校团委)、教学质量评估与督导中心、校地合作中心、创新创业学院、各二级学院
5.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确立以第一课堂为主体,第二、第三课堂有效补充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考核学生实践能力。积极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落实创新创业科研奖励政策。加强推广“互联网+校企合作”的模式,发挥“互联网+”大赛引领推动作用,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牵头部门:教务处
协同部门:创新创业学院、学工部(校团委)、教学质量评估与督导中心、各二级学院
6.实施教学成果培育工程。以问题为导向,以成果为抓手,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目标,强强合作,着力培育具有重大影响的教学成果,全力推动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牵头部门:教务处
协同部门: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教学质量评估与督导中心、各二级学院
(三)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1.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激励保障机制,进一步做好高层次人才和学科专业紧缺人才的引进工作。拓宽人才引进思路,探索有效机制,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积极性主动性。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不断创新引才方式,对特殊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实行“一人一策”“一事一议”。坚持以事业留人,加强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建设,为高层次人才搭建良好的事业发展平台。
牵头部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
协同部门:党委组织部、各二级学院
2.加强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的培育。实施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培育培养工程,建立健全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的培育激励机制。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加强教学团队的优化整合与组织培育,以重点特色学科(新能源类专业)建设为依托,在五年新增6个校级教学团队、2个左右省级教学团队,实现国家级教学团队零的突破。
牵头部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
协同部门:党委组织部、教务处、各二级学院
3.实施青年教师能力提升工程。继续完善“导师制”、扩大“助教制”实施范围,充分发挥具有先进教育理念、丰富教学实践经验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强化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的专项培训,帮助青年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组织开展各种层面的教学观摩、教学竞赛、说课评课等活动,引导青年教师过教学关、育人关。支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加速提升博士比例。
牵头部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
协同部门:教务处、教学质量评估与督导中心、各二级学院
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实施师德师风建设系统工程,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广泛宣传师德师风事迹,以榜样的精神感染人、鼓舞人、引导人。定期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讲座及交流会,对各专业涌现出的典型事迹进行分层次、成系列的宣传,讲好师德故事、弘扬高尚精神。做好“优秀教师”等评选工作,推动教学荣誉评选常态化、制度化。
牵头部门:党委宣传部
协同部门:党委组织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校工会、各二级学院
(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1.开展专业综合评价评估。按照全省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有关要求,积极抓好我校专业建设,调整优化本科专业布局,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突出专业特色发展。同时,建立校内专业评估制度,对我校已有一届以上(含一届)毕业生的本科专业,按照分期、分批、分类的原则,以专业为单位开展专业评估。
牵头部门:教务处
协同部门:教学质量评估与督导中心、各二级学院
2.推进专业认证工作。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师范专业二级认证为抓手,坚持以生为本、产出导向、协同育人、强化能力的基本原则,组织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编写修订工作,通过正向设计反向施工,做好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的对标工作。
牵头部门:教务处
协同部门:教学质量评估与督导中心、各二级学院
2.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专业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形成就业与招生、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合理设置招生专业,适时调整专业招生计划。按照“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思路,开展特色专业群行动计划,重点建设新能源材料与工程等五个专业群。
牵头部门:教务处
协同部门:学生就业与事务处、招生办、教学质量评估与督导中心、各二级学院
(五)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1.推进智慧教学。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VR、AI等先进信息技术充分运用于教学环节中,自主规划、逐步打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需求的智慧课堂。充分利用好学校建设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慧教室,以此促进教学模式由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按照“引进优质教学资源、自建特色教学资源”的原则建设网上教学资源库,建设在线教学资源制作中心,并借助“SPOC+MOOC”等教学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线上+线下”翻转课堂模式。
牵头部门:教务处
协同部门:教学质量评估与督导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各二级学院
2.加强智慧管理。大力推动校园数据中心建设,整合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服务板块,提升业务运用和数据服务水平,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准确依据。依托移动智慧校园平台,构建内容更加丰富的校园生活服务应用,将办理流程复杂的线下业务转移到线上,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提升学校整体服务水平。
牵头部门:党政办
协同部门: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就业与事务处、后勤处、招生办、教学质量评估与督导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各二级学院
(六)完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及本科合格评估专家的建议,我校将努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三全三化六系统”闭环式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教学检查、听课评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学生信息员、师生信访和基层常态监控等多项监控制度,多途径督察教学质量,保障课堂教学质量。运用“麦可思教学质量管理平台”,开展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即时评价工作;定期开展校内本科专业建设专项评估和课程建设评估。出台《新余学院教师教学第三方评价实施办法》,每年对20%以上教师开展第三方评教,将作为常态性的工作来进行,评价结果为“不合格”的教师,实行停课一年的处理。
牵头部门:教学质量评估与督导中心
协同部门:教务处、各二级学院
四、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副校级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二级学院院长为成员的新余学院振兴本科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教务处长担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全面统筹、规划和指导本科教育,研究决定本科教育的重大事项,审议振兴本科教育的实施方案,并监督方案的落实。
2.统一思想认识。组织全校教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改革的系列讲话、新时代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有关文件,在此基础上聚焦“两个根本”“四个回归”“以本为本”等问题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提高对振兴本科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全体教职工育人意识和育人本领。
3.加大经费保障。优先保障本科教学经费,确保本科教学经费及各项教学资源建设经费作为年度财务预算安排的重点,足额安排并及时拨付。充分利用上级部门的专项经费,积极争取社会资助,为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提供经费保障。
4.强化监督落实。学校将落实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振兴本科教育工作作为衡量二级学院办学水平、业绩考核、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指标,严格要求各单位认真履行职责,推动本科教育各项工作部署落细、落小、落实。
5.加强宣传教育。学校加强落实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宣传和报道,在校报、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各类媒体开辟专栏,组织老师发表体会文章,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做法,树立先进典型,宣传改革成果,努力营造振兴本科教育的良好舆论氛围。